梵高和我们所迷恋的
我又来日本了,这趟主要是参加 IVS 2025 展览,神户进大阪出,返程时特地留了一天给梵高的展览。
之前在纽约 MET 看过梵高的画,也观赏过不少关于梵高的作品,听过很多关于梵高的歌曲,但其实并不了解他的生平,尤其是他身后的故事。
一位籍籍无名、不被理解的天才,究竟是如何被发掘、被认可,成为画家乃至艺术家的 icon?
大阪的这个展览给了我答案。
籍籍无名的画家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生于 1853 年的荷兰,他并非一开始就是画家。梵高的父亲是一名神职人员,母亲家世显赫,梵高小时候获得了不错的教育和艺术熏陶。梵高的五位伯伯叔叔们中有三位是相当成功的艺术品交易商,他 16 岁时就开始在伯父的艺术品交易公司实习,20 岁时薪水已经非常可观。
然后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惨遭拒绝,失恋,愤恨艺术的商业化,开始对宗教充满激情。他成为了一名传教士,去比利时南部传教,和矿工们同吃住,同情工人的境遇,把自己的一切物质财产送给工人,却不被教会认可,喜提毕业典礼。
和旷工们的共同生活的经历,让他产生画下周围的环境的念头,加上弟弟 Theo 的鼓励,他前往布鲁塞尔,开始学习解剖学和透视等基础绘画知识。那年他 27 岁。
梵高的成长史并不是本篇文章的重点,从梵高真正开始画画到开枪自杀,也只有短短十年。十年间他创作了 2100 多幅作品,包括 860 多幅油画,但是只卖出过 1 幅,还是卖给朋友的姐姐。
1890 年,梵高在麦田里向自己开枪。两天后,他在弟弟 Theo 的怀中去世。我想我们很难认为梵高在生前是一位成功的画家,无疑他是一位失意者。
如果故事到这里为止,也许很多年后,后世依然会发现梵高,惊叹他的技艺,他可能在塔尖小众的艺术圈内得到认可,为数不多还能够被找到的作品被划入印象派、在巴黎某个不知名的艺术画廊或者上海某个公立展馆展出。
仅此而已了。
Jo 的创业维艰
梵高去世后,Theo 曾经在巴黎的蒙马特公寓里举办了一个展览,展出了哥哥的画作。这应该是梵高的首次展览,但没有资料证明这个展览掀起了任何波澜。Theo 在几个月后也因病去世了,Theo 的妻子 Jo 成了寡妇。
在参观今天的展览前,我完全不知道 Jo,她甚至没有中文的维基百科链接,但在了解了整个故事后,我认为她才是最关键的那个人。
Jo 全名 Johanna van Gogh-Bonger,她是荷兰人,接受过高等教育,22 岁时成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27 岁时她和 Theo 结婚,并搬到巴黎。一年后他们的儿子 Vincent Willem 出生,梵高还是小 Vincent 的教父。然而没多久 Theo 也去世了,留下巴黎的一套公寓、一个襁褓中的儿子和大概 200 副梵高的作品,Jo 独自一人面对一切。
有人建议她把画打包卖给画商,但她还是带着梵高的作品、数百幅素描,以及梵高和 Theo 的大量信件回到荷兰。她在阿姆斯特丹 25 公里外的一个村庄 Bussum 开了一家家庭旅馆以维持生计,她兼职做翻译,把法语和英语的短篇故事翻译成荷兰语。Jo 详细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和开销,展览中展出了 Jo 的账本,好像用的还是复式记账法。Jo 和梵高的妹妹 Wil 依然保持往来,但 Wil 后来罹患精神病,Jo 不得不卖掉了一些梵高的作品以支付 Wil 的住院费用。
我并不清楚 Jo 是出于什么发心,是真心欣赏梵高的作品或是受艺术品商人丈夫 Theo 耳濡目染,抑或是梵高的画作是她仅有的「财产」,Jo 开始系统性、不知疲倦地推广梵高的画作和信件。她认为梵高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将梵高的画作和书信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艺术评论家和公众更好地理解梵高和他的愿景。
Jo 还有非常高明的商业策略。她与梵高、丈夫生前的朋友们恢复联系,请他们帮忙推广梵高的作品;梵高的故事逐渐被当时的艺术评论家知道。在她的努力下,苦难天才梵高的作品和名声开始传播:
- 1905 年,她在阿姆斯特丹斯泰德利克美术馆自费举办大型回顾展,吸引约 2000 人;
- 1914 年,她整理好并出版了梵高和弟弟 Theo 的书信集;
- 1915 年到 1919 年,她住在纽约并开始将书信集翻译成英文,她成功吸引到了美国人的注意力并在第五大道举办了一场展览。
此外,Jo 非常谨慎地出售梵高作品:只卖少量、给合适的人(狗庄?);其他大部分作品借给各种展览,慢慢提升梵高的曝光度。
1914 年,Jo 还将 Theo 的遗骸从 Utrecht 迁到 Auvers-sur-Oise,就葬在梵高的坟墓旁边,那里很快成为了一处朝圣地。
基业长青
1925 年,Jo 在荷兰乡下去世,享年 62 岁。Jo 的儿子 Vincent Willem 也加入了母亲推广叔叔作品的努力,并将其变为一门家族事业。
1962 年,他创立了 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以保护梵高的艺术品和信件。1973 年,梵高博物馆在阿姆斯特丹开幕,Vincent Willem 亲自参与了博物馆的设计。
如今,梵高的实体作品(约 200 幅画、400 幅素描)的所有权依然被家族基金会拥有,被永久「租借」给梵高博物馆,收入由梵高基金会和博物馆统一管理;梵高的作品已经进入共有领域,但高清图像、学术版本、品牌授权依然被基金会控制,每年产生巨大收益。
梵高的遗产,经过一个家族、两代人的经营,已经成为一家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
而 Jo,无疑是这家百年企业的 founder 和灵魂。
如果没有 Jo
展览不能拍照,我边浏览边和 ChatGPT 讨论背景知识和各种可能性,如果没有 Jo 呢?梵高会像今天这样知名吗?
GPT-4o 给我的回答:
梵高成为艺术史中的一个“边角人物”,类似同时代的许多被遗忘的画家;
作品零散流入市场、难以形成系统认知;
没有信件出版,人们无法深入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也不会产生今天这种“艺术殉道者”的情感认同。
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推广,他就不是梵高了吗?他的作品就没有价值了吗?他的作品就不能对艺术界产生足够的影响吗?
GPT-4o 给我的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关键,触到了艺术史的核心悖论之一:“伟大的艺术,究竟是因为本身伟大,还是因为被看见、被讲述?”
一个诚实的评价应该是:梵高的艺术本身具有划时代的创造性,在表达手法、情绪强度和主题选择上都极具突破性;而他的成名路径说明:再伟大的艺术也需要被讲述、被理解、被推到舞台中央,才能真正进入“历史的语境”。
所以最终答案是:他的艺术成就是真实、深刻且超越时代的。而他的影响力和神话地位,是通过家属的推广、媒体叙事和后世艺术史的选择才得以完成。
完整的对话内容在这里:梵高成名之路 w/ GPT-4o,有兴趣可以看看。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hat.
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梵高?
梵高流行的背后其实有个更关键的问题:梵高为什么会流行?为什么是梵高?或者说: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梵高?
梵高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艺术家」:
- 被误解的天才:同时代没人懂,而现在我们「懂」了,我们比他那时代的人更高级
- 苦难中的创作:他贫穷、疯狂,却坚持创作,我们钦佩这种为艺术「殉道」的行为
- 正义虽迟但到:我们现在的认可正是对过去「愚眼不识珠」的纠正
我们害怕痛苦、疯癫、失败,但梵高可以在其中创造伟大艺术,那也许我们自己的苦难也有意义。我们借梵高,来赋予自己的苦难以价值。我们同情他的遭遇,赞美他的执着,仿佛通过理解梵高,我们自己也成了那个孤独而高尚的灵魂。我们消费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自我感动。我们迷恋梵高,因为我们爱自己。
或曰:全人类的自恋。
如果梵高是宗教,Jo 就是先知。
梵高与浮世绘
一不小心把全人类批判了一番,我今天算是得罪了你们一下。
最后让我们回到展览本身。
因为是在日本举办的展览,主办方花了些笔墨介绍浮世绘对梵高的影响。我个人其实很喜欢浮世绘作品,但是不禁怀疑这是不是主办方牵强附会,于是搜索了一下,发现梵高确实明确表达过对浮世绘的喜爱和浮世绘风格对自己的影响,他收藏了不少浮世绘作品,还曾临摹日本画家的作品。
梵高生活的时期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经济高速发展,积极融入西方世界,日本的传统文化也被欧洲认识,应该是一个 emerging 的形象,想必有很高的关注度。梵高确实受浮世绘风格影响,不知道 Jo 在推广梵高作品的时候,有没有借助欧洲人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关注。一百多年后,日本人当然也乐于推广梵高对浮世绘的喜爱。跨越时空,两者好像互相引用论文,或者互相建立 back link,双赢。
通常认为梵高从浮世绘中吸收了:
- 平面构图、色块分明,弱化西方透视
- 浓重色彩与大胆轮廓
- 对日常题材(如桥梁、花卉、人物)的关注
哎,中国传统绘画也有这些特点,也许平行世界里梵高会被宋徽宗的作品打动,画出不一样的星空。
以上只是不切实际的最中幻想。
展览很棒!有机会来大阪很推荐,记得提前预约买票!
2025-07-05 @Osaka